陈家沟,练武的孩子们。摄影:吕萌
一
“八大天王”张福旺正对着摄像机拉开了架势。
在河南省焦作温县城东5公里处,清风岭中段上的陈家沟村——一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张福旺面对众多记者,正与徒弟实战对垒。他师承太极拳大师王西安,是中年一代的佼佼者。
张身高近一米八,皮肤黝黑,像尊铁塔立在训练场中央。一个徒弟上前拽他,张福旺胳膊一挡,腿一扫,另一只手顺势一推——徒弟被甩出一米多远,砸在地上,疼得咧开了嘴。
他向围观者展示了太极拳的精要:含蓄内敛、以柔克刚。
从外表上看,这个闻名遐迩的村庄并不低调。站在村外,石块垒砌而成的石门矗立村口,赫然写着“陈家沟”三字。村子沿街两侧,商铺鳞次栉比,门匾均取“太极”二字。
陈家沟原名常阳村,明洪武年间,山西人陈卜迁至该村,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陈氏人丁繁衍,该村由此更名。
太极拳 发源地陈家沟村口。摄影:吕萌
明朝末年,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创建太极拳,开创了陈氏太极。而现在,被国家体育总局承认的太极拳门派还有其他5种,分别是陈氏、武氏、和氏、吴氏和孙氏太极拳。在陈家沟祖祠内,树立着这5家拳门派的石碑,以示认祖归宗。
那位被电影和文学作品多次演绎的高人杨露禅,是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自陈家沟学拳艺成后,返回家乡永年县设坛教拳,拳械运用高妙,所向披靡。晚年时被延请至王府授拳,杨露禅因每在擂台上与别家武者比武较量,出手即见红,一响必成功,遂被誉为打遍京城“杨无敌”,名声大噪。
但这似乎并不符合传统。“不与狂徒较量,不与无知争强。”——陈家沟古老的乡土秩序,原本与习拳内外相通。拳即是礼,礼亦是拳。
“这是陈氏太极的门规戒律。”60岁的拳师陈照森说。他自小跟父辈们学拳,祖先曾跟太极大师杨露禅同门。
被艺术加工后,太极拳枯燥、艰难的修习过程消失殆尽。在陈照森的幼年记忆里,村民们通常从5、6岁开始练拳——村里没通电,空地摔跤就是孩子们的嬉戏方式。他家住在村里西北角,大空地的周围种满了槐树和柿子树。由于祖辈一直尚武,家里传下来的各种兵器,被摆放在空地上。村民平时没事就都聚集在这里练拳,由此这里称为“西北拳社”。
这已是后来的事情了。村民们说,在以前,陈氏太极拳传男不传女,能传子传子——不能传,那就带进棺材里,以保证陈家沟太极拳留在本村。
那时不用拜师,家家户户都会练拳。陈照森说,小孩子如果偷懒,大人们会督促“赶紧练拳”。但那时练的只是拳架,直到十七八岁,家里人才会教你练内力。
在陈照森的解释里,幽玄的内力是一种通过长期训练而产生的富有弹性、灵巧自如、变化多端的力量,是内气与肢体动作相结合产生的,比人的本力要灵巧得多。但内气是什么,他并没有阐释清楚。
二
“那时的陈家沟虽练拳,但大部分村民靠种地为生,也有一些走镖。那时村里人练拳就是强身健体,祖辈们的规矩是不让我们去教拳挣钱,说那是卖艺,降低身份。”陈照森说。
让陈照森没想到的是,自己却破了这个规矩。
1979年,30岁的陈照森瞒着父亲,被附近一个小村子请去给年轻人教拳。那村人与邻村交恶,学拳以“制敌”。
“那个村子虽然人口多,但还是打输了。”陈照森说,输了的村子后来也从陈家沟请来老师教拳,两个村子打过几次,互有受伤。敌对两年后,他们恩怨化解,再无殴斗。
就这样,尝到甜头的陈照森一直在外地教拳,跑遍全国各地。
张福旺也在外教拳。他今年已46岁,在外授拳并不容易,吃过不少苦头。
在改革开放之风吹来不久的1990年代,为愁生计,圈内小有名气的他和师弟去福建开设太极拳培训班。一期培训班结束后,他们本想再办培训班,一连几天的连绵阴雨逼得他们只能躲在出租房里,把路费塞在被子里,靠吃方便面和香蕉充饥。眼见再开班无望,张福旺和师弟只能返乡。
“在家种地又不挣钱,大家只能走出陈家沟,到外面闯荡。”他感叹。
如今,张福旺在陈家沟开设拳馆,场地是租赁的。他打算在村里弄块地,有个属于自己的拳馆。
他算了一笔帐:家庭武馆一年收徒100人,去掉吃喝,一名学徒能挣1000元,那就是10万;然后再办一期或两期学习班,一期一两百人,一年收入二三十万。在陈家沟,这收入不菲。
陈家沟太极拳学校的学员们在操场上集合。摄影:吕萌
陈家沟村支书陈景约说,目前陈家沟有3000多村民,在外地教拳的人数有200多人,这些人在外地开设武馆,或者开设太极拳培训班。
教拳的人多了,乱相也多了起来。在陈为民(化名)看来,陈家沟有些人拳没学个所以然,就敢另立门派,在外面不择手段地挣钱。“不少人反映给我,但我有什么办法?这是社会问题,是太极拳发展的怪相,不是哪个人能左右的。太极拳现在发展的这么火热,难免出一些骗子。”
这位陈氏家族理事会成员,也是太极拳始祖陈王廷后人。
“在外地授拳也要吃饭,收取费用,这也正常。但把太极拳作为商品买卖和交易,我们不允许但也没法管。”他愤慨道。
三
1982年,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成立,陈照森回来任教,后又担任学校校长。当时,学校对外开班,学生连吃带住,一年几十块钱。还有一种短期班,学半个月或者三个月,算是推广拳术的业余班。
他从太极拳武校退休后,又在外面授拳几年。2005年,他重返故乡,开设了自己的拳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开馆就意味着有人“踢馆”。
他惯见挑衅。据他讲述,1985年年初,在校任教的陈照森放假,安徽淮北有人请他过去教拳。一日清闲,陈照森正在房内喝茶,突闻敲门声。他打开门,门口站着四个人,其中一人是早先想切磋遭拒的当地习武之士。
“我问他们是四个人一起上,还是一个一个来?”说话间,一名身高一米九的壮汉突然把陈照森搂住,另一人冲上去,去抓他的手,被陈照森一脚踢开。这时第三个人挥拳砸去,陈一只手被后面大汉控住,只能用一只手打他,“砰”地一声,那个人摔在茶几上。后面大汉见状,把手松开了。
“他说平时看你练的软绵绵的,怎么那么厉害?”四人满腹疑问,陈照森说,那是技巧。
“(挑衅)不下200次,在陈家沟就有上百次,有些还是专业人士。”他坐在茶几前,抽着中华烟,平静地讲述着往事。
类似近代武林传奇的情节也在他身上上演。陈照森说,他最后一次接受挑战,是受邀前往匈牙利教授擒拿的时候。他说,当时有两个主教练,一个练柔道,一个练跆拳道,两人见陈照森没肌肉,就找个比他壮的人比试。
“他上去抓我,我借势使劲,他就蹲下了。”后来,二人请陈照森吃饭,问他怎么那么大力气,陈照森说自己没有力,是借的对方的力。
“喝喝陈家沟水,就会抖抖腿。”他说,这是解放前在陈家沟流传的谚语。
休息中的太极学员。摄影:吕萌
温县政协副主席严双军,曾给太极大师王西安著书。他说,马云是太极拳爱好者,多年前曾派助手到陈家沟调查暗访多次,打听哪个老师功夫好,后来他找到王西安,请他去教拳,一个月报酬100万元。
严双军回忆,当年有一名香港武术家来陈家沟,名片上印着十几个头衔。他到温县时,住在县委招待所,县委书记很重视。他说想切磋武功,县领导就把40岁的王西安叫去。王西安去后,香港人迫不及待地想比试,但王西安一看是外宾,自己是农村人,本不想动手,但对方仍坚持比试。
回忆里的交手特别简短。严双军说,王西安让对方打,那人个一拳打过来,王西安接住他的手往前一领、一松,对方瞬间倒地闭气。王西安赶紧拍他胸口,对方呼吸才又恢复。
四
数年前,电视台曾采访了经梧太极的第一代传人闫芳表演“隔山打牛”神技。视频中,闫芳的几个徒弟站成一排,后者双手抵住前者的后背,闫芳在最前端的徒弟身上轻轻一推,后面的几个人要么连退数步,要么连滚带爬,而直接被推者却丝毫未受影响,场面颇具戏剧性。
“那个就是炒作。”陈照森说,像“隔山打牛”这种神技,“谁也没有这个能力,她打前面那个,后面倒一排,这绝不可能。”
陈家沟村民朱天才说,太极拳界已经给她敲过警钟,但她不听。
“像闫芳之类的人,学的太极拳不假,假的是他们利用太极拳的行为。”朱天才说,这样自封的大师并不在少数。“但世界上学习太极拳的人数3亿多人,出现个别几个假大师,甚至几百个,也微不足道。”
朱天才被太极拳界称为“四大金刚”。他说:“什么叫大师,国家也没个标准,现在学个三五年,或者根本没学过太极,就自封大师,早已大师满天飞。但真正的太极拳大师是从小苦练太极,不练个几十年,怎么可能练出真功夫。”
陈为民也苦恼。在陈家沟,大师并没有明确评判标准——像陈长兴这样的高手,族谱记载的也只是拳师,他儿子只是个拳手。
“按照祖训,我只能管自己人教拳,要学陈家拳,要往祖上查三代,假如查到三代之内有劣迹,那你学不到真东西。”陈为民说。
陈为民说,现在练太极拳有两类人,一是探讨什么是太极,另一种人是为了作秀。现在来陈家沟学拳的人,很多都是不上班,没事业,也没学上。“太极拳在陈家沟是一种文化,但现在练拳成了一条出路。”
对于陈家沟人来说,以前练拳,不是为了钱,是为了传承。“那个年代,老师家里是拳场,谁给老师弄一两煤油,弄个馍馍,就必须得教,那就是义务。”
“而现在,学太极拳人多了,授拳的人也虚了,社会诱惑太多,难免出现各种借太极拳来欺骗。”他感叹。
五
但无论如何,太极拳火了很多年,这个豫北小村也火了很多年。伴随着声名,陈家沟正在发生巨变。
陈家沟太极拳学校中正在练习太极拳的小学员。摄影:吕萌
1982年,因太极拳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国务院确定温县为“甲级对外开放县”。1990年代末,陈家沟开办第一家武馆。而后,武馆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
2000年后,村里提出发展旅游,规划景点,并建设道路。后来游客越来越多,村里提出太极文化特色旅游的概念,同时发展体育产业。村里出现了大批太极武馆、太极服装店和饭店。
温县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陈宁表示,太极拳是焦作市一个文化品牌,也是河南省重要文化符号。在温县,政府以太极为中心,把温县打造成一个太极胜地。
13年前的《陈家沟旅游发展规划》显示,规划中的旅游专线、太极拳祖祠碑廊、东沟、杨露禅学拳处等13个景点及配套工程的修建,总投资1.213亿元。
陈家沟已先后举办多届太极拳年会,每年2000多个太极拳爱好者从60多个国家纷沓而至,他们像“朝圣者”,希望目睹太极拳圣地之貌,或者学到绝学。
5月初的一天,在陈家沟太极拳武校,6岁的女孩果果留着短发,穿着白色短袖,脚穿运动鞋,正站在空地上独自练习太极拳。
她练得有模有样,但手势压得有点低,教练矫正着这个孩子。
离她不远的街道入口处,“太极拳发源地”碑文飘红。
作者:刘保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