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毒鼠药《地芬·硫酸钡》专家说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在有害生物防治过程中杀虫灭鼠药物除了讲究效果,其安全性和对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过去灭鼠工作中急性剧毒鼠药曾一度泛滥,造成为数众多的人、畜和禽类误食中毒死亡,甚至被犯罪分子利用来投毒作案危害社会,加上急性剧毒鼠药极易造成第二次中毒和环境污染及灭鼠效果差等原因,被国家明令禁止。目前,我国生产使用的灭鼠药物从作用方式来讲主要以胃毒为主,其次就是抗生育和熏蒸。从有效成分来讲,除溴敌隆、大隆、敌鼠钠盐、杀鼠醚、C型肉毒毒素、D型肉毒毒素、硫馅氟等药物成分外,近年来先后出现了以雷公藤甲素、胆钙化醇、莪术醇、a-氯代醇等为有效成分的一些新型灭鼠饵剂,并逐步得到推广应用,为我国灭鼠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但实际灭鼠工作中抗凝血灭鼠剂的使用目前仍然占绝大多数,尤其是以溴敌隆、大隆为代表的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因其适口性高、灭效高、价格低廉及有特效解药维生素K1,在当前及今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可能仍将是我国灭鼠药物中的主力军。抗凝血灭鼠剂的推广应用,为我国灭鼠防病工作作出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其连续近30年强度广泛使用而出现的抗药性、耐药性、对非靶标动物安全性及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可替代或可作为抗凝血灭鼠剂轮换用药的新型环保无公害灭鼠药物的研发及推广使用是今后灭鼠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2%地芬·硫酸钡灭鼠饵剂是辽宁微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针对鼠类消化系统特点研发的新一代无公害生物灭鼠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011 373237),2013年获得农业部正式登记,登记证号为PD2010244,剂型是饵剂,总有效成分含量20.02%,防治靶标动物是家鼠,施用方式为饱和投饵,是我国灭鼠剂有效成分的新品种。该产品主要成分包括活体微生物、硫酸钡(20%)、地芬诺酯(0.02%)和玉米、黄豆、小麦、诱食剂等,其中硫酸钡是常见的医用造影剂,能提高X光照射时清晰度,俗称“钡餐”,是实现老鼠肠道梗阻的基础物质,地芬诺脂是人用止泻剂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减缓肠道蠕动的功能。
20.02%地芬·硫酸钡灭鼠饵剂灭鼠原理为物理作用方式,不同于传统鼠药胃毒、抗凝血、避孕、趋避和熏蒸等,是通过地芬诺酯减缓鼠类肠道蠕动,使摄入饵剂不易分散,饵剂中的功能微生物发酵产生气体推动饵剂中的硫酸钡集中堆积在老鼠狭长的肠道内产生梗阻,使害鼠不能进食,造成体内营养缺乏,脏器衰竭而死亡,害鼠盗食后一般在3-7天内死亡。该产品对害鼠针对性强,人、畜、禽正常误食一般不会产生伤害,若超量误食造成便秘到医院通便或做相应的治理即可。
2017年3月23日下午,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专家委员会在青岛召开专家工作会时在“专家新药说”活动中对20.02%地芬·硫酸钡灭鼠饵剂进行了讨论论证。专家们通过几年多地实验数据一致认为该产品有如下特性:
第一 原材料特殊,不污染环境
采用人用医药原材料硫酸钡、地芬诺酯为主要成分,毒性很低(相当食盐的毒性)、硫酸钡本身是非金属矿物质材料,在自然界中天然存在,是构成地壳的成分之一;地芬诺脂在饵剂中的含量低,半衰期短,分解速度快,几乎无残留,更不会在环境中积蓄,对其他有益生物无毒害作用,属于环境友好型无公害生物灭鼠剂。
第二 靶标专一,对非靶动物安全
作用方式针对性强,对啮齿动物有效,靶标专一,对人、畜、禽和其他非靶标动物不能形成肠梗阻,也不会产生二次中毒现象;经过多家法定检测机构试验,对鸡、鸭、鸟类、牛、羊、猪、猫、狗等非靶标动物直接食用安全,实际使用时人、畜、禽误食中毒的风险极低。
第三 灭鼠效果明显 适用范围广
虽然该产品登记时靶标动物为家鼠,但实际应用表明对野外不同环境的鼠种同样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特殊的物理作用方式致鼠类受药物死亡前行动迟缓,活动减少,没有剧烈的中毒症状和激烈反应,不易引起鼠类惊疑和警觉,故而灭效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青海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内蒙古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四川省若尔盖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等多家专业机构现场试验或现场应用结果表明,20.02%地芬·硫酸钡饵剂对家鼠、森林害鼠、草原害鼠等灭效高达82%-93.05%。适用于森林、农田、草原、城镇等不同场所鼠类控制,并且已经在多地农业、林业、牧业和军队、城市灭鼠中得到推广应用。
第四 作用机理独特,不会产生抗药性
该产品专门针对鼠类肠道结构特点研发,是以独特的物理作用方式促使害鼠肠道梗阻致脏器衰竭而死亡,而不是靠药物本身的毒性致鼠类中毒死亡,因此在灭鼠过程中不已产生抗药性,能有效解决抗凝血灭鼠剂等其他药物灭鼠导致的抗药性、耐药性问题。
综上所述,鉴于20.02%地芬·硫酸钡饵剂具有安全环保的特性、与其他灭鼠药物不同的作用机理和良好的灭鼠效果,专家组认为该产品可以作为抗凝血灭鼠剂等灭鼠药物的替代药物或轮换使用药物推广应用;同时建议辽宁微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生产成本,降低产品市场价格,以便更好的推广使用。
文献来自《中国有害生物防治》杂志2017年第2期“新药专家说”